“牛,你生长在这个世界上,为了生存,你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你却永远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你的祖辈儿孙,他们跟你一样,早出晚归,任劳任怨,但你这庞然大物,为何在走向最后的归宿时留下了一串串晶莹的眼泪……”这是油画家冯少协对早期作品《牛的眼泪》的自述。这幅作品是1989年广东上选第七届全国美展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似乎预示着冯少协将成为日后“新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先锋人物。 冯少协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祖辈靠种田为生,然而他自小对绘画情有独钟并展露过人的绘画天赋,他自学连环画、年画,经常给邻居新买的斗笠、花篮画花卉,他的绘画受到乡亲们的赞赏,成为乡中有名的绘画能手。十六七岁的时候,一位到村中行医的“赤脚医生”对他说:“普宁文化馆时常有画展,你画得这么好应该去投稿。”听闻此言的冯少协没有多想,借了单车满怀信心地带上画作去普宁文化馆。也就是这一次,他遇到了恩师——时任普宁县文化馆美术干部的马小其。冯少协回忆说,马小其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告诉他各种绘画知识。自此之后,冯少协开始跟着马小其学习绘画。 1983年,高中毕业的冯少协考进广东省陶瓷美术学校,在学校里,他的素描和色彩受到老师们的称赞,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从学校毕业,他先是被分配到佛山一家陶瓷厂从事陶瓷设计,半年之后调往佛山市城区文化馆当美术干部,自小对绘画充满热情的冯少协,终于正式走上美术创作的道路。前面提到的《牛的眼泪》就是他进入文化馆之后创作的。“某日晚饭之后,我在文化馆附近的临河马路散步,这时一个人赶着一群牛走来,牛的身上做了白色的标记,是要赶往屠宰场,极富灵性的牛好像知道将要面临死亡,竟流下眼泪。”冯少协说,他被这一幕深深触动,当即在脑海中构思了《牛的眼泪》。1991年冯少协和另一位画家举办了以“牛”为主题的《生灵系列》联展,画家林墉观看之后写下《我说冯少协》:“人们面对你一张张,喜怒哀乐众牛相,想来,你本就有菩萨的心肠,要不,哪能凝聚这笔笔的悲怆。” 同年,为庆祝建党70周年,冯少协创作的《党魂》获得广东美展的铜牌。 就在冯少协的绘画之路有个极好开端的时候,他却封笔、下海、从政,此后的10年间没有再从事美术创作。 冯少协从政期间分管的是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作为文化市场最前沿的管理者和参与者,他看到文化市场混乱的一面,深感网吧、游戏机、歌舞厅等外来文化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和对社会风气的腐蚀。忧患意识让冯少协用审视的态度观察这一社会现状,并再次拿起画笔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通过绘画语言表现出来。此时,冯少协的绘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2002年至2003年,他创作出《关注中国文化市场》系列作品,被《美术》杂志定位为“新批判现实主义”,2003年11月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即引起轰动。 通过对社会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己美术创作的总结,冯少协认为美术家要直面现实矛盾冲突,直面现实人生,强调美术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此后,他的油画作品一直坚持这一理念。2004年他将视线放到了血腥冲突不断的中东地区,创作出《中东的鸽子系列》,这是中国画坛上少有的关注世界重大事件的作品,表达了画家对世界和平的热切期望。作品还融入国画笔墨语言,这也成为冯少协往后作品的特点。《中东的鸽子系列》2006年6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影响非常大,当时的外交部部长李肇星还前往观看并题词。2009年冯少协创作的《百年广州》系列再次获得广泛的赞誉,他用30个画面,通过对广州著名景观、历史古迹的重现,展示两百年来广州乃至中国的社会变迁,作品先后在伦敦英国皇家歌剧艺术博物馆、香港大会堂、华盛顿美国国会图书馆等艺术机构展览。美国国会图书馆认为这组油画呈现了广州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和当今的辉煌,特别提出将这组油画加入该馆的《为未来记录今天》项目,收藏《百年广州》全套作品集。 冯少协对社会、对历史的关注不局限于事件,也关注历史关键节点上的人物,通过这些人物自然带出背后的历史事件。他创作的《朱德1937》、《历史不会忘记您——任仲夷》分别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纵观冯少协的美术创作,或许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句是美术评论家邵大箴所说的“冯少协用美术作品切入现实的胆子非常大,他有这个能力”,而另一句则是著名画家吴长江对《百年广州》的评价“没有声嘶力竭的吆喝,艺术家以不动声色的方式重构了属于他的历史、表达了他的诉求”。
转载自《揭阳日报》2013.12.14
备案编号: 地址:广东省揭阳市环市北路以南万景豪园东侧作家书城六楼
电话:0663-8619387 18924441038 E-mail:[email protected] QQ:2854665652
传真:0663-8611039 邮编:5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