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免费注册  帮助中心 | 我要留言
陈丹芝数字资产管理中心 用户名  密码  
陈丹芝

个人网站
返回主页   首页 简介 资讯 作品 相册 出版 交流 市场行情 在线展厅
资讯 返回上一页  
  全部
  评论
  画语
  随笔
  散文
  诗歌
  小说
  传记
  报告文学
  简讯
【 评论 】重新审视梅兰竹菊
作者:陈丹芝    发布时间:2013/11/12 15:06:51    浏览量:861
您是第 161 个觉得很赞的吗? 我要发言!
作品
  在以图式创新以及新型媒材纷呈的今天,提出重新审视传统文人画之最核心题材梅兰竹菊,并非徒添一道说辞,而是深觉其必要。
  
    这一念头的萌发缘于我的一段学习经历。2004年金秋,中国画研究院首届高级研修班开学了。浓浓的艺术氛围,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引导着学员们去探求中国画本体,认知这一民族艺术形式。工作室的第一次上课,导师姜宝林就着我的画册指出,如果我要改变原来固有的绘画面貌,便需要从文人画着眼,首先下功夫钻研《芥子园画谱》之梅兰竹菊集,体会其中的用笔和规律性原则,因为这些是花鸟画基础的基础,也是文人画的经典。
 
    作为中国画的一个风格体系,文人画在创作思想上,强调抒发画家个人的思想感情,多以梅、兰、竹、菊等具有高洁、不俗等象征意义的特定题材,来表现并标榜个人的志趣、节操、情致;部分画家创作上强调“自娱”,将绘画视为调节精神、情绪的手段。在表现手法上,文人画讲究诗、书、画、印的综合运营,尤注重与书法的结合,主张以书入画;在对墨和色彩的选择上,更重视水墨的表现力,讲求墨分五色,通过墨的浓淡干湿变化,描绘不同的物象,抒发不同的情感和心绪。
 
    而《芥子园画谱》作为影响深远的一部绘画教科书,施惠画坛300余年,育出代代名家。许多成名的艺术家,如画坛巨匠齐白石、著名国画家潘天寿、山水画名家陆俨少等,当初入门,皆曾得惠于它。此书集明清二代中国画名家的杰作和智慧,历经二百多年的增补和完善,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用笔、写形、构图等基本方法和流派,图文结合,简要明了,便于学画者从摹习古法掌握前人经验与程式入手来学习绘画,受到众多学画者的喜爱。从《芥子园画谱》之梅兰竹菊入手,探文人画之门径,奠定花鸟画创作之基础,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然而自20世纪以来,在西方文化入侵和创新思潮不断推涌的时代情境下,文人画饱受了种种责难。从康有为、陈独秀等对明清文人画价值的全面否定到“革国画的命”、“革毛笔的命”、“革中锋的命”、“革宣纸的命”、“笔墨等于零”以至“废纸论”,文人画无不时时遭受到各种冲击。在这个以反传统为主流的年代,文人画与“非科学”、“保守”、“僵化”等贬义词汇联系在了一起,甚至还被视为近世中国画衰败的罪魁祸首。《芥子园画谱》也因容易使人按固定套路作画,辗转临仿,限制学画者的进一步发展和创造这些负面因素被夸大,而不再被大多数人视为重要的中国画教科书,西法素描造型成为院校中一切绘画创作的基础。而一些所谓的普及教育和庸俗的书画市场上充斥的似曾相识、空洞无物的“梅兰竹菊”式的虚假墨戏,又严重败坏了人们的胃口。
 
    如若在十年前上美院时,谈到梅兰竹菊、《芥子园画谱》之类,我会觉得多么的迂腐可笑。但蓦然回首,在这个彷徨、困惑与反叛的年代,我们遭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全面侵袭,经历了中西结合、民族化的艰难道路,感受到了外面的精彩缤纷,同时又痛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精要之处。于是乎,不少画家又重新沉下心来从中国画的精髓之处,从文人画的核心题材中寻找灵感。同样地,我相信,遵从导师的教诲,临写梅兰竹菊,对于一贯求新,一味以写生手段改造中国画而忽略传统精神的我,将会是一剂很好的良药。
  
    在我一笔一划临摹梅兰竹菊,以追求笔性与心性统一的过程中,我开始体会到,画梅兰竹菊,并不仅仅是关于笔墨和题材的问题。这是一种直抒中国画本味的体验,关系到心性追求的方向,隐含着中国人的视觉观察方式所决定的审美要求和审美习惯。进一步讲,它还代表着国人心理的成熟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正如龙瑞院长说的:“那里潜藏着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和传统文化。比如说中国画讲求精神、韵致,而西画讲求科学,各有不同。我们必须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挖掘出来,充分认识我们的民族传统,建立起文化自信。”中西文化自有其各自的体系,可以借鉴却不可替代。西方文化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也注意保持与传统的延续性;我们的文化艺术也应该注意传统与现代的承接,而不能制造一个又一个的文化断层。事实证明,传统与现代不是对立的。艺术需要发出时代的最强音,同时,我们也可以回望传统。中国画是我们民族心灵的语言,应该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境界。
  
    无可否认,画梅兰竹菊能够最为迅捷地走入传统中国绘画的深处,但是,我并非提倡复古,也不主张将其完全视为基本功的练习。时代语境不同了,完全复古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基本功的含义和范围也必然发生了复杂的变化。重新审视梅兰竹菊,是为了保持对传统精华与气质的一种内在延续,是为了补给现代观念的空洞,形成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对接。对于我而言,梅兰竹菊是文化与心灵的回归,是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比如在我题为《原来生活》的创作中,在2005年中国画研究院首届课题班的学习中,我以条屏的形式,将梅兰竹菊与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古典家具组合起来,用古典的元素、现代的观念、有意味的形式去表现耐人寻味的东方情怀,体现心中意象所传达的境界,流露着现代人对古典的悠悠思绪。
  
     曾有论者在感慨文人画命运的同时,用坚定的语气说:“曾经使中国艺术发放出灿烂光辉的文人画运动消歇了,但为其提供并已不同程度撒播到其他文艺样式中的人文精神,以及随着新的需求而被开发认识的价值和形式因子,仍将在未来的有识之士那里获得新生。”这也让我在拾起梅兰竹菊等文人画题材时增添了一份信心。不难看出,文人画虽遭受到各种冲击,但却经脉不断,且名家辈出。我想,中国文人画的精神和境界在不远的将来还会重放异彩。

  
发言者:  验证码  
我的发言:
 
暂无发言信息
广雅艺术 

备案编号:  地址:广东省揭阳市环市北路以南万景豪园东侧作家书城六楼

电话:0663-8619387 18924441038  E-mail:[email protected]  QQ:2854665652

  传真:0663-8611039  邮编:522000